動畫業界的基礎知識 ~製作動畫的流程
原文請參見アニメーション制作の流れ
出自於テレコム(東京動畫電影有限公司)的官網
而原中文翻譯的文章出自ptt 由作者tdk4 (大飛)發表的這篇取得作者同意轉載,感謝他們的熱心翻譯,不敢掠美
不過我也修正一些原本翻譯上的錯誤
希望能幫助到大家更了解動畫制作
附帶一提
這篇拿來當作講解範例的動畫作品是《飛行船大冒險》(パタパタ飛行船の冒険),是一部日本、韓國於2002年合拍的動畫,共26集,跟G社的《海底兩萬哩》都同為改編自法國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的作品
他的OP↓
整個動畫制作的流程如上表
【企畫】
意欲製作動畫時最先拿出的提案。
包含了企畫作品的大致格局、企畫的意圖、以及賣點等,並寫成讓第三者能夠理解的內容。
企畫書的形式與格式有許多種。
【腳本】
就是劇本、Scenario。
由時間場景的提示(柱)、人物動作以及音樂等註解(ト書き)、以及角色台詞所構成。在劇本的第一頁要寫上登場的角色。在分鏡階段有時仍會改變場景順序或是變更台詞。
【分鏡】
就是將作品內容的流程照著劇本繪成的分格圖畫。以此為依據來進行原畫作業。
寫在鏡頭右邊的欄位是此鏡頭的狀況說明、運鏡手法、效果音等。下一個欄位則是台詞。最後的欄位則寫上此鏡頭的秒數。
例如寫著2+12的話就代表2秒又12格。(一秒=24格)
分鏡的原版是B4大小,主要以鉛筆描繪。工作人員收到的是A4版的縮小版影印本。(這是テレコム動畫公司的作法)
【構圖】
■構圖(原圖)
原畫人員要開始繪製鏡頭時的場面設定。將背景與角色人物畫在同一張圖上表示出來。運鏡手法與演技內容等也在這個階段設計好。
要作成賽璐珞(動畫)的部分會以顏色區分之,美術人員的作畫範圍也要讓人瞭解才行。原版的構圖會轉給美術人員,之後再把複製的構圖還給原畫師。
構圖用紙的大小視攝影機的移動幅度,有時會超過標準尺寸。若是Follow(註:鏡頭跟隨畫面,運鏡的手法之一)的場合,必須要在構圖上寫明每格的移動幅度。美術人員會依照移動幅度與秒數算出需要作畫的尺寸。
【原畫】
■原畫
依照構圖及分鏡來繪製出動態基礎圖像的作業。也就是繪製出連續動作的起點與終點的關鍵處。動作的時間節奏與「間隔」的決定也在此部門作業的。
原畫師除了動作的時間節奏之外,也要在律表上寫下運鏡手法的指示。作業結束之後, 鏡頭要經過演出的確認,並轉到作畫監督手中。
■作監修正
作監修正即為作畫監督為了統一作品的繪圖以及動作而在原畫中加入的修正。修正部分是畫在別張紙上。
*定位尺
定位尺即為在作畫或攝影時,用來固定動畫用紙的道具。
在金屬製的板上付有三個突起,用來嵌入紙上的孔洞以固定。
定位孔的大小是各家公司共通而具有互換性。
【動畫】
將原畫(+作監修正)清稿,並進行中割的作業。經過這樣的程序後,出來的結果就稱之為動畫。
動畫師在開始中割作業之前,一定要先徹底掌握鏡頭的內容。
*律表
也叫作攝影表。將動作的時間節奏以格數表示的表格。通常一秒設定為24格。原畫的時間節奏、在攝影時用的動畫時間節奏、給完稿人員的訊息、以及攝影指示等等全部的情報都集中在這張紙上。
嘎咖咪好萌
↑此即為律表的一部分。動畫師在中割作業前,首先要遵從原畫在律表上的指示記入動畫號碼。原畫欄中含有原畫號碼的部份和寫上「‧」必須要中割的部份,動畫全根據這個來重新寫上號碼。
「×~」則是代表空賽璐珞(空白的意思)。
■動畫的清稿(清書)
*類比
利用透寫台在原畫上重疊動畫用紙,並用鉛筆進行清稿。
(將原畫、動畫以定位尺固定)
*數位
掃瞄原畫後,將掃瞄後的資料拿入作畫軟體中,使用繪圖板進行清稿。
(在掃瞄器上裝上定位尺,鑲嵌後再掃描,原畫的位置就不會對歪)
清稿之後進行中割作業。雖然類比和數位手法不同,但是像運動曲線或對填滿指示(ツメ指示)的意識等中割的基本則是相同的。
※關於ツメ指示,中文稱作填滿指示或軌目,主要是原畫師對於時間節奏的中割指示,動畫師則必須按照此指示來進行中割
假設現在有原畫A 1和原畫A2,然後中間要中割2張
A1├┼┼──┤A2
前ツメ,這表示A 1到A2 是加速,或稱作Slow in、緩進之意
A1├──┼┼┤A2
後ツメ,這表示A 1到A2 是減速,或稱作Slow out、緩出之意
關於ツメ指示更詳盡的說明,可以參見這篇
一張具有ツメ指示的原畫,圖出自GAINAX社的吊帶襪天使
【背景】
以構圖(原圖)為根本,製作動畫作品的背景。テレコム動畫公司以數位背景為主流,但畫在紙上的成品也不少。
■美術板
在製作的初期階段,美術監督會作出故事主要場景的美術板。背景人員則以此為基礎來描繪各個場面的背景。在此「香盤表」(參見色指定項目)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數位背景的製作流程
將原圖以掃瞄機掃瞄 → 以掃瞄的原圖為基本用作畫軟體作成 → 給美監檢查
*類比背景的製作流程
在原圖的下方鋪上畫用紙,用鐵筆加上周圍部分(或者使用碳紙)→ 以畫具描畫(主要以廣告顏料)→ 給美監檢查
※鐵筆(鉄筆)是一種作畫用具,可參考
■背景
C-27(CUT 27)中船的一部分。
此鏡也是數位作畫。
【色指定】
動畫的作業結束後,鏡頭就要進入上色作業工程。
*角色的色指定表
在線稿的設定完成後,根據美術板來設計角色以及小東西的顏色。基本的會有「晝色」及「夜色」。根據場景有時也會加上「黃昏色」等等。
對於眼白以及嘴巴裡面等各角色共通的顏色,則會把顏色列表放設在別的地方。
*香盤表
作品中的場面轉換一覽表。將鏡頭歸納以場作為單位,記錄作為舞台的場所以及時間帶等等。主要是為了完稿或美術等作業人員而設置的東西。
■色指定
在動畫的各個鏡頭中,根據香盤表指示要使用「晝色」或「夜色」等等。在精細的部分有時也會加入個別的指示。(請參照上圖)
因為上色的工程已經數位化,雖然在類比作業時會把指示寫在動畫上,但現在則是寫在原畫上。
【完稿】
完稿就是從色指定、描線、上色一直到檢查為止的工作。現在已經全部數位化,作業都以電腦進行。
■完稿作業略說
1=以紙上作畫的動畫
基本上高光是用水藍色,陰影則是用紅色表示。關於動畫的色線要使用什麼顏色,完稿人員與擔任動畫檢查的人要事先溝通好。嘎咖咪好萌
2=掃瞄、描線
使用描線專用的軟體來掃瞄動畫,軟體會將色線部分的紅線和藍線自動檢測出來。
3=上色
依照色指定,使用上色專用的軟體來上色。
若是數位作畫的場合,電腦作畫之後,作畫軟體將會把動畫以二值化的狀態輸出。
■上色完成的動畫(賽璐珞)
這個鏡頭是使用特別色(月光色)塗成的。
雖然現在已經不使用透明的醋酸鹽材料(=賽璐珞),但是大家還是使用賽璐珞來稱呼。
C-27塗色完成後的賽璐珞,此鏡頭是晝色。
【攝影】
將賽璐珞與背景等素材合併,並依照律表將時間節奏輸入的工作。類比作業的話,會將上色後的賽璐珞與畫在紙上的背景放在攝影台上,再以攝影機攝影。數位作業的話,會將著色後的賽璐珞資料與背景資料等依照律表以攝影用軟體整理為一個鏡頭。現在數位是主流,雖然此工程還殘留著類比作業時的名字「攝影」,但也會被稱作「Sheet」「Composite」。
■攝影用軟體的畫面
攝影的工作部門是賽璐珞、背景、3D動畫等許多素材集中的地方。將那些素材放在正確的座標上,在攝影用軟體的律表上輸入正確的節奏。( 上圖是攝影用軟體CoreRETAS的一部分介面)
C-27 背景+賽璐珞
如圖是CoreRETAS的律表。(上面的鏡頭是別的鏡頭)
由左邊開始分別是影格號碼、攝影機圖層、背景圖層、A圖層、B圖層... 這樣的順序。欄位越往右就疊在越上面。嘎咖咪好萌
有T.U.、T.B.或是PAN等運鏡手法的鏡頭會依照攝影指定(因為是寫在紙上所以要掃描後數位化)決定座標,在攝影機圖層輸入數值。
特殊效果是在攝影的工作部門達成,依照工作室的不同也有可能有專門負責特殊效果的工作部門。
全部的作業結束後,會進行算圖(輸出成所需要格式的作業)。
【編輯】
所謂的編輯,並不僅只是在物理上把散亂的鏡頭連接在一起,像是為了要傳達故事,考慮動作、演技、角色的心情後將鏡頭更通順地連接、或是更換鏡頭等等的作業也是編輯。此作業也稱為剪接,由導演或是各話演出來擔任的情況不少。
並且,要配合TV播送等不同的格式而能夠恰好容納在秒數內,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從這裡開始鏡頭的長度不再是以「鏡頭號碼 幾秒+幾格」為單位,而是以時間碼來管理。
編集完成後的素材,以時間碼為基礎收錄在數位Betacam等等的帶子之中(稱作Work Tape),再轉交給音響作業工程(後製錄音、配音工作室)。
※Betacam是SONY公司開發的產品,可見中文維基百科
【音聲作業】
音聲作業大致可以分成「後製錄音」以及「配音」兩部份作業。
■後期錄音(アフレコ)
結合上影像(Work Tape),收錄演員演出的台詞之作業。收錄的工作會在錄音工作室進行。此作業因為是配合影像來結合台詞故稱作「後期錄音」(アフレコ,After Recording的略稱)。但在美國,主流則是先收錄台詞後再結合影像上去,故稱作「前期錄音」(Prescoring),日本的TV動畫系列幾乎不會採取這種方法。
台詞收錄在DAT之類的媒體上,與影像一樣以時間碼來管理。這個音源會再送到被稱作「配音」的工程。
■配音
將影像與聲音素材進行組合與混音的工作。
配音的工作結束之後,素材會被送到「影像編輯」的工程。在這邊將(主要)影像與配音完成的音聲素材進行結合的作業。又像是標題、工作人員名單等等的字幕、以及次回預告等等配合播送型式的作業也會進行。到此作品就完成了,便會交貨給電視台等處。
出自於テレコム(東京動畫電影有限公司)的官網
而原中文翻譯的文章出自ptt 由作者tdk4 (大飛)發表的這篇取得作者同意轉載,感謝他們的熱心翻譯,不敢掠美
不過我也修正一些原本翻譯上的錯誤
希望能幫助到大家更了解動畫制作
附帶一提
這篇拿來當作講解範例的動畫作品是《飛行船大冒險》(パタパタ飛行船の冒険),是一部日本、韓國於2002年合拍的動畫,共26集,跟G社的《海底兩萬哩》都同為改編自法國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的作品
他的OP↓
整個動畫制作的流程如上表
【企畫】
意欲製作動畫時最先拿出的提案。
包含了企畫作品的大致格局、企畫的意圖、以及賣點等,並寫成讓第三者能夠理解的內容。
企畫書的形式與格式有許多種。
【腳本】
就是劇本、Scenario。
由時間場景的提示(柱)、人物動作以及音樂等註解(ト書き)、以及角色台詞所構成。在劇本的第一頁要寫上登場的角色。在分鏡階段有時仍會改變場景順序或是變更台詞。
【分鏡】
就是將作品內容的流程照著劇本繪成的分格圖畫。以此為依據來進行原畫作業。
寫在鏡頭右邊的欄位是此鏡頭的狀況說明、運鏡手法、效果音等。下一個欄位則是台詞。最後的欄位則寫上此鏡頭的秒數。
例如寫著2+12的話就代表2秒又12格。(一秒=24格)
分鏡的原版是B4大小,主要以鉛筆描繪。工作人員收到的是A4版的縮小版影印本。(這是テレコム動畫公司的作法)
【構圖】
■構圖(原圖)
原畫人員要開始繪製鏡頭時的場面設定。將背景與角色人物畫在同一張圖上表示出來。運鏡手法與演技內容等也在這個階段設計好。
要作成賽璐珞(動畫)的部分會以顏色區分之,美術人員的作畫範圍也要讓人瞭解才行。原版的構圖會轉給美術人員,之後再把複製的構圖還給原畫師。
構圖用紙的大小視攝影機的移動幅度,有時會超過標準尺寸。若是Follow(註:鏡頭跟隨畫面,運鏡的手法之一)的場合,必須要在構圖上寫明每格的移動幅度。美術人員會依照移動幅度與秒數算出需要作畫的尺寸。
【原畫】
■原畫
依照構圖及分鏡來繪製出動態基礎圖像的作業。也就是繪製出連續動作的起點與終點的關鍵處。動作的時間節奏與「間隔」的決定也在此部門作業的。
原畫師除了動作的時間節奏之外,也要在律表上寫下運鏡手法的指示。作業結束之後, 鏡頭要經過演出的確認,並轉到作畫監督手中。
■作監修正
作監修正即為作畫監督為了統一作品的繪圖以及動作而在原畫中加入的修正。修正部分是畫在別張紙上。
*定位尺
定位尺即為在作畫或攝影時,用來固定動畫用紙的道具。
在金屬製的板上付有三個突起,用來嵌入紙上的孔洞以固定。
定位孔的大小是各家公司共通而具有互換性。
【動畫】
將原畫(+作監修正)清稿,並進行中割的作業。經過這樣的程序後,出來的結果就稱之為動畫。
動畫師在開始中割作業之前,一定要先徹底掌握鏡頭的內容。
*律表
也叫作攝影表。將動作的時間節奏以格數表示的表格。通常一秒設定為24格。原畫的時間節奏、在攝影時用的動畫時間節奏、給完稿人員的訊息、以及攝影指示等等全部的情報都集中在這張紙上。
嘎咖咪好萌
↑此即為律表的一部分。動畫師在中割作業前,首先要遵從原畫在律表上的指示記入動畫號碼。原畫欄中含有原畫號碼的部份和寫上「‧」必須要中割的部份,動畫全根據這個來重新寫上號碼。
「×~」則是代表空賽璐珞(空白的意思)。
■動畫的清稿(清書)
*類比
利用透寫台在原畫上重疊動畫用紙,並用鉛筆進行清稿。
(將原畫、動畫以定位尺固定)
*數位
掃瞄原畫後,將掃瞄後的資料拿入作畫軟體中,使用繪圖板進行清稿。
(在掃瞄器上裝上定位尺,鑲嵌後再掃描,原畫的位置就不會對歪)
清稿之後進行中割作業。雖然類比和數位手法不同,但是像運動曲線或對填滿指示(ツメ指示)的意識等中割的基本則是相同的。
※關於ツメ指示,中文稱作填滿指示或軌目,主要是原畫師對於時間節奏的中割指示,動畫師則必須按照此指示來進行中割
假設現在有原畫A 1和原畫A2,然後中間要中割2張
A1├┼┼──┤A2
前ツメ,這表示A 1到A2 是加速,或稱作Slow in、緩進之意
A1├──┼┼┤A2
後ツメ,這表示A 1到A2 是減速,或稱作Slow out、緩出之意
關於ツメ指示更詳盡的說明,可以參見這篇
一張具有ツメ指示的原畫,圖出自GAINAX社的吊帶襪天使
【背景】
以構圖(原圖)為根本,製作動畫作品的背景。テレコム動畫公司以數位背景為主流,但畫在紙上的成品也不少。
■美術板
在製作的初期階段,美術監督會作出故事主要場景的美術板。背景人員則以此為基礎來描繪各個場面的背景。在此「香盤表」(參見色指定項目)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數位背景的製作流程
將原圖以掃瞄機掃瞄 → 以掃瞄的原圖為基本用作畫軟體作成 → 給美監檢查
*類比背景的製作流程
在原圖的下方鋪上畫用紙,用鐵筆加上周圍部分(或者使用碳紙)→ 以畫具描畫(主要以廣告顏料)→ 給美監檢查
※鐵筆(鉄筆)是一種作畫用具,可參考
■背景
C-27(CUT 27)中船的一部分。
此鏡也是數位作畫。
【色指定】
動畫的作業結束後,鏡頭就要進入上色作業工程。
*角色的色指定表
在線稿的設定完成後,根據美術板來設計角色以及小東西的顏色。基本的會有「晝色」及「夜色」。根據場景有時也會加上「黃昏色」等等。
對於眼白以及嘴巴裡面等各角色共通的顏色,則會把顏色列表放設在別的地方。
*香盤表
作品中的場面轉換一覽表。將鏡頭歸納以場作為單位,記錄作為舞台的場所以及時間帶等等。主要是為了完稿或美術等作業人員而設置的東西。
■色指定
在動畫的各個鏡頭中,根據香盤表指示要使用「晝色」或「夜色」等等。在精細的部分有時也會加入個別的指示。(請參照上圖)
因為上色的工程已經數位化,雖然在類比作業時會把指示寫在動畫上,但現在則是寫在原畫上。
【完稿】
完稿就是從色指定、描線、上色一直到檢查為止的工作。現在已經全部數位化,作業都以電腦進行。
■完稿作業略說
1=以紙上作畫的動畫
基本上高光是用水藍色,陰影則是用紅色表示。關於動畫的色線要使用什麼顏色,完稿人員與擔任動畫檢查的人要事先溝通好。嘎咖咪好萌
2=掃瞄、描線
使用描線專用的軟體來掃瞄動畫,軟體會將色線部分的紅線和藍線自動檢測出來。
3=上色
依照色指定,使用上色專用的軟體來上色。
若是數位作畫的場合,電腦作畫之後,作畫軟體將會把動畫以二值化的狀態輸出。
■上色完成的動畫(賽璐珞)
這個鏡頭是使用特別色(月光色)塗成的。
雖然現在已經不使用透明的醋酸鹽材料(=賽璐珞),但是大家還是使用賽璐珞來稱呼。
C-27塗色完成後的賽璐珞,此鏡頭是晝色。
【攝影】
將賽璐珞與背景等素材合併,並依照律表將時間節奏輸入的工作。類比作業的話,會將上色後的賽璐珞與畫在紙上的背景放在攝影台上,再以攝影機攝影。數位作業的話,會將著色後的賽璐珞資料與背景資料等依照律表以攝影用軟體整理為一個鏡頭。現在數位是主流,雖然此工程還殘留著類比作業時的名字「攝影」,但也會被稱作「Sheet」「Composite」。
■攝影用軟體的畫面
攝影的工作部門是賽璐珞、背景、3D動畫等許多素材集中的地方。將那些素材放在正確的座標上,在攝影用軟體的律表上輸入正確的節奏。( 上圖是攝影用軟體CoreRETAS的一部分介面)
C-27 背景+賽璐珞
如圖是CoreRETAS的律表。(上面的鏡頭是別的鏡頭)
由左邊開始分別是影格號碼、攝影機圖層、背景圖層、A圖層、B圖層... 這樣的順序。欄位越往右就疊在越上面。嘎咖咪好萌
有T.U.、T.B.或是PAN等運鏡手法的鏡頭會依照攝影指定(因為是寫在紙上所以要掃描後數位化)決定座標,在攝影機圖層輸入數值。
特殊效果是在攝影的工作部門達成,依照工作室的不同也有可能有專門負責特殊效果的工作部門。
全部的作業結束後,會進行算圖(輸出成所需要格式的作業)。
【編輯】
所謂的編輯,並不僅只是在物理上把散亂的鏡頭連接在一起,像是為了要傳達故事,考慮動作、演技、角色的心情後將鏡頭更通順地連接、或是更換鏡頭等等的作業也是編輯。此作業也稱為剪接,由導演或是各話演出來擔任的情況不少。
並且,要配合TV播送等不同的格式而能夠恰好容納在秒數內,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從這裡開始鏡頭的長度不再是以「鏡頭號碼 幾秒+幾格」為單位,而是以時間碼來管理。
編集完成後的素材,以時間碼為基礎收錄在數位Betacam等等的帶子之中(稱作Work Tape),再轉交給音響作業工程(後製錄音、配音工作室)。
※Betacam是SONY公司開發的產品,可見中文維基百科
【音聲作業】
音聲作業大致可以分成「後製錄音」以及「配音」兩部份作業。
■後期錄音(アフレコ)
結合上影像(Work Tape),收錄演員演出的台詞之作業。收錄的工作會在錄音工作室進行。此作業因為是配合影像來結合台詞故稱作「後期錄音」(アフレコ,After Recording的略稱)。但在美國,主流則是先收錄台詞後再結合影像上去,故稱作「前期錄音」(Prescoring),日本的TV動畫系列幾乎不會採取這種方法。
台詞收錄在DAT之類的媒體上,與影像一樣以時間碼來管理。這個音源會再送到被稱作「配音」的工程。
■配音
將影像與聲音素材進行組合與混音的工作。
配音的工作結束之後,素材會被送到「影像編輯」的工程。在這邊將(主要)影像與配音完成的音聲素材進行結合的作業。又像是標題、工作人員名單等等的字幕、以及次回預告等等配合播送型式的作業也會進行。到此作品就完成了,便會交貨給電視台等處。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